中國透過東南亞轉移出口以逃避美國關稅,同時保持出口增長

    by VT Markets
    /
    Jul 7, 2025
    據報道,中國企業正將出口轉經東南亞,以規避美國關稅。5月份,中國對美國的直接出口下降了43%,但中國整體出口卻成長了4.8%。其中,對東南亞的出口成長了15%,對歐盟的出口成長了12%。作為反制措施,美國已根據與越南的貿易協議,對轉運貨物徵收40%的關稅。

    貿易重定向策略

    鑑於當前情勢,中國對美直接出口的大幅下降(僅一個月就下降了43%)顯然並非僅僅意味著需求下降。相反,我們看到的是貿易的戰術性轉向,原產地仍然是中國,但運輸路線卻講述了不同的故事。 這一舉動可能會掩蓋貨物的真正來源,同時保持貨物的運輸量。同期,中國整體出口成長近5%,這與美國直接出口的下降形成鮮明對比。這表明,透過鄰近地區改變路線已被證明是有效的。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對東南亞的出口顯著增加了15%,隨後對歐盟的出口也增加了12%。貿易量並沒有消失,只是改變了方向。 從貿易的角度來看,這顯示出口商和監管機構都開始採取更積極的立場。為了遏制這些行為,美國已對根據其與越南達成的協議中的某些轉運貨物徵收40%的關稅。這一數字並非隨意設定——其目的不僅在於匹配透過改變路線而增加的價值份額,更在於徹底阻止這種做法。

    經濟影響與策略

    這為我們未來幾週的關注點帶來了幾個壓力點。首先,需要仔細檢視區域貿易量的模式。如果東協國家的出口成長持續與其製造業指標不成比例,那麼這種轉向可能比目前預想的更為廣泛。 其次,來自美國港口和倉儲中心的庫存數據可以揭示美國消費者和進口商是否正在消化這些成本、推遲接受貨物或轉向其他供應鏈。對於那些交易與區域需求或全球貨運相關的衍生性商品的人來說,這種環境意味著價格突然調整的可能性更高。 例如,如果美國關稅開始對轉運的中國商品產生影響,東南亞運輸指數可能會面臨突然升值的風險。這不僅會影響運費,還會影響受貿易流影響的股票和大宗商品合約。這也增加了風險定價的複雜性。 突然的監管變化——例如美越協議中出現的變化——可能會迅速波及外部。對沖政策不確定性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可能性;現在的風險敞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二階效應。直接對沖中美貿易軸心已遠遠不夠;交易員需要監控鄰近經濟體的第二階段風險敞口。 我們還應考慮到,合規性檢查和原產地驗證流程的增加可能會延遲交貨週期。這反過來可能會影響遠期交割合約中的時間假設,並增加短期部位的展期成本估算。因此,隨著貿易轉移,與運輸瓶頸、港口運力甚至區域貨幣相關的衍生性商品可能會做出反應,其方式不僅會因市場而異,還會因期限而異。這是一個廣泛的領域,但隨著關稅和貨運量的調整,需要日復一日、甚至每小時地關注。

    立即開始交易-點擊這裡建立您的VT Markets真實帳號。

    see more

    Back To Top
    Chat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