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財新/標普中國服務業PMI指數為50.6,為九個月以來的最低增幅,較上月的51.1有所下降。下降的原因是需求疲軟和出口訂單大幅下降,降幅為2022年12月以來的最大降幅。服務業供應商謹慎的招募策略導致積壓訂單增加,創一年來最快。由於市場競爭激烈和定價能力下降,產出價格以三年多來未見的速度下降。然而,企業信心依然樂觀,預期與5月基本持平。
綜合PMI上升
受製造業走強提振,綜合PMI從前值的49.6上升至51.3。此前,2025年6月官方PMI數據顯示,服務業PMI為50.5,綜合PMI為50.7。財新製造業PMI達50.4,高於預期的49.0,也高於上月的48.3。財新/標普服務業PMI為50.6,略高於臨界點,顯示經濟活動技術上仍處於擴張狀態,但只是略有擴張。
這是一個明顯的減速,與國內需求減弱的跡象相符。出口訂單也面臨壓力,降幅創2022年底以來新高——這一細節表明全球對中國服務業的需求受到了打擊。這裡引起我們注意的不僅是訂單量下降本身,還有在招聘減少的情況下積壓訂單量卻同時增加。這種不平衡將產出限制推到了表面,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這將是潛在供應瓶頸的早期預警。
週的公司暗示將下調產出價格,這是三年多來最大幅度的降價。這並不是因為投入成本暴跌,而是因為在價格敏感度較高的市場中,企業似乎越來越無力將成本轉嫁給客戶。競爭也並非毫無緩和——服務提供者正面臨各方的壓力,這一點顯而易見。這表明,如果在成本仍然堅挺的情況下,服務提供者被迫進一步降價,利潤率的壓縮可能會加劇。
未來預期維持穩定
儘管如此,前景卻出奇地保持穩定。未來預期並未惡化,儘管其中顯然也未考慮太多上行空間。市場情緒並非不理性樂觀,但缺乏緊迫感。這表明,樂觀情緒牢牢地寄託於政策支持或尚未出現的需求趨勢改善。
相較之下,製造業情勢略有好轉,綜合指數顯示製造業推動力增強。陳的團隊報告稱,製造業PMI從48.3小幅上升至50.4。這是一個不小的調整。如果將綜合指數升至51.3的數據與此結合起來,就會發現目前工業產出,而非國內服務業,佔據了更大的比重。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重新檢視對經濟動能來源的預期。服務業在短期內已不再是可靠的引擎。工廠產出的改善掩蓋了面向國內的產業表現不佳的現實。如果企業繼續保持最低限度的招聘,並且降價成為常態,那麼短期資料週期可能會繼續承壓。並非結構性崩潰,但肯定是脆弱性。
價格行動的重點應該放在綜合指數內部的分化。消費者似乎更加謹慎,企業報告的銷售量也較為平緩。如果工廠上門數量持續攀升,但下游服務業卻停滯不前,那麼更廣泛的動能將難以形成。這種不平衡將會顯現。因此,與其著眼於任何單一數據點的時機,不如根據廣度和深度的變化做出反應。
關注經濟活動在邊際上改善的領域,而不僅僅是絕對水準。我們可能會發現,在接下來的幾周里,來自上游產業的訊號將比任何總體數字更能反映實際需求趨勢。
立即開始交易-點擊這裡建立您的VT Markets真實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