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改革的挑戰
與2015年至2018年針對煤炭和鋼鐵等國有產業的改革相比,實施改革的難度更高。產能過剩問題如今影響到競爭激烈的私人企業,加劇了阿里巴巴和京東等科技巨頭之間的價格戰。糾正這些失衡可能還需要增加消費需求,而這正是北京方面一直面臨困難的領域。儘管如此,分析師指出,政府的政策調整是進一步採取行動解決這些經濟問題的早期跡象。中國政府此舉旨在遏制所謂的破壞性競爭——在這種環境下,企業不專注於創新或拓寬市場,而是近乎盲目地爭相壓價。 這種情況尤其影響高科技和工業領域,因為它們的擴張速度遠遠超過了需求。習近平似乎正在嘗試進行調整:將注意力從單純的規模轉向更接近永續成長的目標。市場很快就捕捉到了這些訊號。我們看到資本開始向內地轉移——確切地說是向內地轉移——股權流入青睞內地上市公司。這並非噪音。這反映出,政府對旨在透過管理敏感產業產能增加方式來解決低利潤率流失問題的改革措施獲得了更強有力的支持。 結果如何?滬深300等指數穩定上漲,這進一步印證了這樣一種觀點:一旦這些產能調整塵埃落定,內地企業有望從中受益。經濟改革的複雜路徑
然而,前進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幾年前,改革臃腫的國營煤炭和鋼鐵企業在當時可能看似困難重重,但這些企業或許更容易掌控——它們受指令驅動,且不太受制於真正的競爭。這一次,戰場上包括了靈活機動的民營企業,它們拼命維護短期市場份額。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經濟領域中更深層、更根深蒂固的低效問題,這些領域規模過大、分佈過廣,單一的政策工具無法解決。例如,平台企業之間的競爭引發了降價浪潮,而非創新。劉志軍和他的團隊強調了產量與潛在消費之間的不匹配。供給持續成長,因為企業的激勵措施仍然傾向於擴張——這其中蘊含著聲望和政治資本。然而,國內消費引擎卻一直處於低迷狀態,這增加了阻力。 這也意味著調整供給不可能憑空而來。除非家庭增強消費信心,否則僅僅關閉工廠或停止建設並不能改善更廣泛的商業環境。短期內,我們預期重點仍將放在訊息傳遞上。讓企業知道過度投資不會獲得國家支持是控制擴張的一種方式。同時,抑制零售科技或大宗商品密集型產業的投機性定價遊戲,可以恢復定價紀律。 觀察這些變化的衍生性商品交易員現在有了機會。在政策過渡期,隱含波動率往往會在找到新的基準之前趨於平緩。由於政府的方向雖然具有挑戰性,但卻非常明確——生產必須反映實際需求——產業輪動可能會持續下去。我們已經看到香港上市公司和上海上市公司之間的價差做出了相應的反應。 交易員應該量化獲利對銷售和定價的敏感度。利潤幾乎完全依賴低成本和激進銷售策略的行業可能面臨衝擊。另一方面,一旦供應過剩壓力緩解,垂直整合或資本自律的公司(那些已經精益運營的公司)可能會脫穎而出。圍繞這一目標的部位配置可能涉及有條件敞口,而非一刀切的行業多頭。 需要注意的是,市場情緒仍與中國政府刺激內需的預期能力息息相關。除此之外,單憑估值並不能決定下一輪再平衡階段的贏家。我們也注意到,監管主題正在蔓延。在省級會議和中央機構的指導意見中,「理性成長」和「品質驅動型發展」的提及越來越頻繁。 如果這些指令接下來在金融或醫療保健領域落地生根,這些產業可能會遵循同樣的策略——突然的政策驅動型配置、短暫的波動窗口,隨後是新的區間波動。在應對這一趨勢的過程中,我們正在關注與供應受限產業相關的期貨交易量,並衡量近期和遠期合約之間的價差如何演變。 如果近期曲線開始發出收緊訊號,這將證實生產最終正在對新訊號做出反應。關注基差的變化。到目前為止,關鍵在於解讀北京方面的語氣,並關注資本在哪些領域反應最快。在政策主導的市場中,行動往往先於確認。立即開始交易-點擊這裡建立您的VT Markets真實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