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根據自身法律法規審查管制物項的出口許可證申請。中國期待美方配合並糾正先前不正確的做法。美方已宣布決定撤銷部分針對中國的限制措施。兩國正加緊落實倫敦框架協議談判中達成的協議。
中方希望與美國繼續穩定、廣泛地發展經貿關係。倫敦框架協議是一項寶貴的成就,強調對話與合作是最佳途徑。簡言之,這展現了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關係解凍的縮影。
一方面,北京方面正在更仔細地審查出口許可證申請,這些申請可能涉及具有安全敏感性或軍民兩用潛力的物項。北京方面依照既定程序行事,並非改變規則,而是重申將嚴格執行這些規則。這反映了北京方面在維護監理權威的同時,仍與外部行為體保持接觸的立場。
同時,華盛頓方面已開始重新審視並撤銷部分貿易限制措施。這不僅是解除禁令的問題;這標誌著中美雙方開始更謹慎地嘗試緩解壓力,重建曾經緊張的溝通管道。這些措施並非做作姿態,通常是在內部成本效益考量、商業阻力和外交討論之後。
簡要提到的倫敦框架很可能指的是一套正在進行的政策架構或談判。這裡將其定義為一個外交平台,旨在透過對話和互惠行動而非僵局來促進談判的連續性。其重點在於保持談判的順利進行,並重新平衡已經變得不可持續的局面。
那麼,這在實際操作上會為我們帶來什麼後果呢?貿易敏感型資產類別的波動性可能會減弱——而不是消失——尤其是在與中美依賴性相關的行業,例如半導體、稀土和航空航天技術。對於我們這些在衍生性商品市場運作的人來說,尤其是那些接觸工業和投入敏感型製造業的人來說,這提供了一些方向性的線索。
僅受公共政策頭條新聞驅動的單邊宏觀走勢可能會減少,價格發現回歸基本面的空間也會更大,儘管不會立即出現。隨著整體風險趨於溫和,這些領域的衍生性商品定價,尤其是已在最壞情況下反映隱含波動率的選擇權,可能會開始調整。
我們目前所見的反映是預期前端的重新定價——並非徹底消除風險,而是降低了終端尾部假設。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將此解讀為全面放開是天真的。但目前確實存在著這樣的動能──雖然有所衡量,但並非曇花一現。
如果對沖結構是圍繞最大貿易風險井噴情境設計的,則可能需要重新檢視。跨境領域的利差部位可能開始展現出更清晰的方向性可交易性,尤其是在雙邊貿易摩擦一直是錯誤定價主要驅動因素的情況下。
預計企業將開始根據建立在加強外交接觸基礎上的假設來重新調整風險模型,但要保持謹慎。雖然這些早期措施降低了二元事件衝擊的可能性,但在程式實施進一步推進之前,核心交易機制仍將保持不變。
目前更廣泛的市場訊號是,不僅要關注公告的表面價值,還要關注其實際影響。例如,哪些管制物品需要處理以及處理速度至關重要。拖延或拒絕可能只是表面變化;而批准並進行規模化管控則表示實際行動。
我們應該密切關注特定行業的線索——紡織品出口、生物技術組件、鋰基技術——這些線索通常會更早證實這些更高層次的聲明,並最終轉化為具體的貿易流動。再平衡可能會在相互關聯的層面上展開,隨著政策透過行動而非意圖來證明其有效性,機會也可能會改變。
立即開始交易-點擊這裡建立您的VT Markets真實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