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中國銅礦砂及其精礦進口量達292萬噸,這使得12個月的總量達到了2880萬噸的峰值。近年來的變化包括,礦石和精礦的進口量與未鍛造銅及製品的進口量之比不斷上升,從2010年的1.5倍上升到2024年的5倍以上。
2010年至2024年,銅礦石和精礦的進口量增加了300%以上,而未鍛造銅及製品的進口量僅增加了30%。同期,國內銅產品產量增加了一倍以上。雖然4月進口年增24.6%,但12個月的進口增幅正在下降,目前為2.4%,而之前為9%。這種放緩可能與全球供應而非中國需求有關,因為去年供應僅增加了1.8%。
2023年,中國約佔全球銅礦石及其精礦進口量的65%。這些數據凸顯了儘管面臨外部供應挑戰,但中國對銅的需求仍然持續。這些數據勾勒出了中國銅供應鏈的形態,我們看到的是其對原料投入依賴的結構性傾斜。
具體而言,礦石和精礦進口量的增加,其成長速度遠遠快於未鍛造金屬和合金產品,凸顯了這種轉變。國內冶煉似乎已加強吸收這些增加的流入量,過去十年來,當地煉油廠的產能不斷提高。因此,中國國內精煉銅產量目前在其最終使用需求中所佔的份額遠高於2010年代初。
周小川4月的漲幅(年增近25%)引人注目,但從更長遠來看,漲勢明顯減弱。過去十二個月的2.4% 的漲幅,與之前9% 的走勢相結合,向我們展示了更大範圍的寬鬆。我們不能忽視的是,去年全球上游市場的供應量僅成長了1.8%。這給採購決策帶來了壓力,不僅從採購角度,而且從定價角度來看,考慮到我們觀察到的煉油利潤率。
李的65%這個數字——中國佔世界礦石和精礦進口量的份額——不應該被簡單地理解為一個比例。它代表壓力點和支配點的結合。在這種需求吸收水準下,定價機制可能會根據出口地區的瓶頸而發生偏差。除非礦產供應放緩幅度超出預期,或主要出口國採取監管限制,否則我們不太可能看到溢價失控。
但目前礦石進口量與精煉銅進口量的比例已超過5:1,顯示中國境內增值活動的長期重新分配。為了在衍生性商品領域內進行定位,我們應該隔離精煉銅和原料之間的差異模式。由於過去十年國內產能強勁成長,處理和精煉費用(TC/RC)的任何偏差都可能導致期貨價差波動。
這些不僅僅是成本壓力的跡象;它們反映了生產鏈兩端的緊張或鬆弛。接下來的幾個月可能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的清晰度,特別是當年中全球產量數據公佈時。應密切注意拉丁美洲的供應數據,尤其是港口中斷或勞動力問題,這些問題可能不會立即體現在開採產量數據中,但幾乎總是會對精礦流產生連鎖反應。
鑑於精煉銅產量持續成長且國內需求並未減弱,精煉銅期貨合約可能對進口量變得不那麼敏感,而對煉油廠利用率的反應性更強。吳小暉上週的評論暗示保稅倉庫的庫存正在減少,這表明煉油廠尚未面臨材料限制。
不過,如果精礦出貨量即使只是暫時處於平穩狀態——例如由於天氣相關的出口問題——這種下降都可能進一步縮小價差。我們也不應該孤立地解讀四月的年比飆升。這可能反映了由於預期的維護或供應商國家的政治風險而進行的前期採購。
因此,本季的平均流入量可能更能反映出對投入的持續需求。查看秘魯和智利在這段時間內的倉庫庫存和出口數據,可以揭示隱藏的真相。短期內,波動性可能更源自於礦產供應的波動,而非國內需求的波動。
與僅僅關注製造業PMI資料相比,貿易部門更應該追蹤船舶動向和港口清關延誤情況。儘管銅消費成長可能已經成熟,但採購節奏仍然不穩定——而短期價格訊號越來越集中於此。
立即開始交易-點擊這裡建立您的VT Markets真實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