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關稅減少,供應鏈仍將面臨延遲和適應新需求的挑戰

    by VT Markets
    /
    May 14, 2025

    中美最近達成的降低關稅協議可能不會立即恢復供應鏈的正常狀態。儘管關稅可以快速變化,但供應鏈無法快速適應。先前的報復性關稅實際上造成了貿易禁運,導致貨運暫停,港口貨櫃空置。許多工廠因不確定性而停止生產,以節省成本。即使關稅降低,關於吸收成本和未來可能增加的成本的問題仍然存在。企業面臨在90天減產期內趕訂單的挑戰,但供應鏈無法快速做出反應。預計會出現空間限制和港口擁擠的情況,類似新冠疫情後的封鎖。工廠也需要時間才能恢復全面生產,尤其是在關稅戰期間可能出現的勞動力重新分配。

    降低關稅的影響

    儘管降低關稅可以帶來一些緩解,但積壓問題需要解決,出貨量必須再次增加。延誤可能會持續一到四個月,影響依賴中國供應的公司。現在,降低關稅可以避免嚴重的港口中斷,但訂單增加預期產生的牛鞭效應可能會加劇問題。需求激增可能會導致貨物超額預訂、成本上升和港口擁堵。如果關稅再次上調,供應鏈挑戰將再次出現,需要數月時間才能恢復正常。

    美國和中國宣布的降低關稅協議雖然對許多人來說是一個可喜的變化,但卻未能解決數月不確定性所累積的幾個更深層的問題。儘管表面上有所緩解,但直接的營運改善不太可能立即顯現。價格可能走軟,但實物流通仍受到阻礙。由於企業在緊張局勢最嚴重時期推遲了訂單,很大一部分貨物從未離開原產地,而積壓貨物需要的不僅僅是外交手段來清理。

    我們發現,為長期一致性而設計的供應線缺乏在短時間內反彈的彈性。當貨運暫停後重新開始時,感受到影響的不僅是倉庫。運輸公司突然面臨訂單不斷增加、停靠時間延長、空間變得稀缺、調度窗口消失等問題。瓶頸不僅僅是容量問題——托運人正在努力解決運輸過程中累積的中斷問題。我們正在重新審視上次在新冠疫情航運延誤高峰期出現的相同限制——船隻滿載、碼頭緊張以及長途運輸網絡達到極限。

    突然之間,安排這些動作的時間不再僅僅取決於效率,而更多地取決於可用性。製造商,尤其是大陸的製造商,目前在沒有太多準備的情況下就開始加大生產。在爭端期間,許多公司重新部署了其設施——要么封存生產線,要么將精力轉移到其他地方。讓機器和人員重新回到原點是很困難的。如果不能保證未來訂單的一致性,那麼快速擴大規模是有風險的。

    但這並不能阻止買家對交貨時間提出要求。壓縮的90天緩刑意味著一些合約必須在壓力下完成,這會使本已緊張的日程更加緊張。即使目前關稅較低,我們也正在為未來幾週的麻煩做準備。港口會出現排隊現象——這不一定是因為管理不善,而是因為太多船隻按照同一時鐘運行。當延誤影響內陸貨運業者時,其連鎖反應可能會持續數天。運費已開始上漲。

    根據我們對現有跨太平洋航線的觀察,除非預訂量減少,否則預計需求將在三到五週內超過可用的貨櫃艙位。

    預期市場反應

    我們也預期大宗商品流通的恢復速度將快於消費品,這將為系統的錯誤端增加負擔。外匯支付、進口文件和清關的時間安排非常微妙,導致某些貨物到貨容易延誤。如果這些問題開始累積起來,錯過交貨時間表的代價將變得更加昂貴。

    與這些走勢相關的衍生性商品定價已開始反映緊縮週期。短期合約與遠期預訂同時激增。將交貨時間壓縮到一個狹窄的時間窗口會進一步扭曲價格預期。不僅市場參與者預期短期需求會增加,他們還在調整搬遷風險,以防關稅政策再次波動。由於對沖仍然傾向於快速敞口而非長期持有,因此更長期限內的價格正在反映出更大的波動性。

    那些悄悄做出反應的人將處於更有利的地位。現在看來,不作為更像是一種立場,而不是缺乏立場。選擇不在於是否重新進入,而是如何安排時間和數量——更快的車道擁擠不堪,而如果政策再次轉變,較慢的車道可能會變得無關緊要。

    我們看到的是短期導火線和廣泛影響,特別是在與製造業相關的價格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劉志軍的言論指向了更廣泛的信心問題。交易員對於長期方向仍不確定。因此,風險並沒有消失——只是發生了轉移。

    對於定位策略來說,這並不是想要乘勢而上。它管理價差,但不假設趨勢會在短期協議窗口期之後持續下去。工廠正在復工,貨物運輸正在恢復,但這只是故事的一半。更重要的是誰來為這次重置定價,以及保護機制是否會比需要的持續時間更長。目前,我們正在密切關注短期合約並分析滯後數據。關稅的調整可能會解決部分文書工作,但目前還無法將貨櫃裝上船。

    立即開始交易-點擊這裡建立您的VT Markets真實帳號。

    see more

    Back To Top
    Chat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