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壓力和就業影響
投入成本增加,但服務提供者並未提高價格,導致產出成本降至六個月來的最低水準。商業信心保持積極,企業對國內政策支持維持成長持樂觀態度,但經濟學家敦促採取更多積極措施應對外部壓力。儘管3月份服務業活動恢復了更健康的步伐,數據顯示潛在需求更加強勁,但表面的樂觀情緒掩蓋了一些持續的疲軟跡象。財新/標普全球指數創三個月來新高,反映出國內經濟環境表現出暫時的復甦跡象,尤其是在面向消費者的業務和數位服務方面。然而,穩定的整體數字和較弱的招聘趨勢之間的差異不應被視為暫時的不平衡——它表明企業對在利潤率不確定的情況下維持成本結構存在更深層的擔憂。官方PMI略微改善,略高於50大關,顯示經濟處於擴張邊緣。這類數字通常會在紙面上引發謹慎的建設性情緒。但當與服務業就業人數的大幅下降(近12個月來最大降幅)相結合時,它就引發了對調查中商業信心的擔憂。在預算緊張的情況下,其傾向似乎更傾向於保護營業利潤率,而不是追求全面的業務擴張。通膨風險和外部壓力
在定價方面,儘管租金、材料和能源等投入費用增加,但企業並沒有將這些費用轉嫁給客戶。這很有說明意義。這表明成本回收和客戶保留之間存在微妙的平衡,企業擔心即使訂單開始再次攀升,價格上漲也可能迅速抑制需求。目前產出價格已處於去年九月以來的最低水平,這明確表明企業已經變得多麼謹慎。揮之不去的是美國新的貿易關稅,在中國製造業仍在應對疫情後產能限制之際,這再次引發了通膨和供應鏈壓力。這些懲罰措施產生的連鎖反應不僅限於工廠;依賴跨境供應或海外需求的下游產業,包括許多服務供應商,在數量和信心方面面臨不確定的前景。其影響是多層次的,從就業到物流。從交易角度來看,國內改善與外部逆風之間的差異需要更精確。我們看到市場動態,短期訊號相對較強,但長期預測仍對政策制定和國外發展敏感。最近的政策訊號表明,財政和監管幹預的大門仍然敞開,可能針對信貸流動和融入服務生態系統的小型企業。儘管如此,服務業就業人數的下降不僅應被解讀為需求疲軟,而且可能是更大範圍的成本削減的前兆,或是當前產出成長可能無法與人員投資相符的訊號。這強化了這樣一種預期:任何持續的反彈都需要的不僅僅是消費者的穩定——它還取決於招聘、定價和投資方面的信心恢復。有鑑於此,未來幾週可能會出現需求數據改善與宏觀不確定性之間拉鋸戰的情況。因此,重點應放在追蹤這些高頻商業活動指數與通膨指標之間的相關性,特別是在旅館業和物流業等服務業密集型次產業。這對於衡量其他資產類別的利潤壓力和潛在的下游影響很重要。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對商業信心的預期,特別是在營業額保持穩定但員工人數減少的情況下,值得密切關注。情緒指標尚未反映出惡化的情況,但政策依賴和外部威脅的結合為更劇烈的波動創造了空間,尤其是當宏觀新聞流低於市場定價時。下一步,我們將繼續關注企業是否開始重新考慮其定價策略,以及這對第二季的投入產出平衡意味著什麼。對於衍生性商品定位,解讀這些消費趨勢和成本吸收之間的關係仍然是關鍵。立即開始交易-點擊這裡建立您的VT Markets真實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