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調查分析了企業如何應對關稅上調。近三分之一的製造商和45%的服務公司將關稅導致的成本上漲全部轉嫁給消費者。這項調查是在對華商品關稅從145%降至30%之前進行的,調查發現價格上漲迅速。
超過一半的製造商和服務公司在一個月內就上調了價格,許多公司在一天或一周內就上調了價格。令人擔憂的是,企業上調了未受關稅影響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此舉是為了彌補工資和保險等成本的上漲,從而可能利用價格環境來提高價格。
近期美國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顯示通膨壓力不斷上升,預示消費者物價指數可能很快就會上漲。聯準會在平衡關稅效應和更廣泛的通膨趨勢方面面臨挑戰。關稅導致的價格上漲可能是一次性的,但寬鬆措施可能會加劇價格上漲,使重返2%通膨目標的努力變得更加複雜,尤其是在通膨率已連續五年超過這一目標的情況下。
現有文章的核心內容是,我們所觀察到的一系列價格調整遠遠超出了直接受關稅影響的商品範圍。企業不僅對成本上漲做出了反應,還利用這一時機全面提升利潤率。報告數據顯示,約三分之一的製造商和近一半的服務提供者立即透過調整零售價格來抵消新的進口成本,這表明企業反應迅速,幾乎沒有猶豫。
如此多的企業在一周內調整價格,這很能說明問題。或許更重要的是,調整價格的商品並非只限於與關稅相關的商品。更能說明問題的是,許多企業都調整了完全不受貿易政策影響的產品價格。常見的理由包括保險、勞動力和運費——這些都是近幾個月來有效的壓力。
但這種持續性和速度令人擔憂。這顯示企業存在某種機會主義行為,或至少是認為當前環境使得價格上漲不那麼顯眼。鑑於採購經理人指數暗示物價壓力持續存在,我們預期即使整體數據暫時走弱,消費者通膨也可能再次上升。
將通膨率從2%以上回落至更穩定的區間,或許不只是耐心的問題。五年多來,如果沒有強而有力的、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通膨的過往記錄幾乎令人難以樂觀。如果貿易政策推動的價格上漲開始與更廣泛的供給面壓力交織在一起,這些上漲持續的風險就會增加。
一旦這些上漲趨勢根植於消費者預期和企業萎縮之中,就很難逆轉。正因如此,任何政策調整的時機——無論是放鬆政策還是進一步收緊——都必須根據新數據進行仔細評估。尤其是在通膨受到多方面推動的情況下。
那些已經將通膨放緩納入定價的市場參與者,很快將被迫將預測與可能不再有效的基數效應進行核對。如果去年價格因升息或暫時的供給調整而下降,那麼這未必能為未來的數據提供緩衝。
事實上,我們一直在追蹤的一些通貨緊縮現象可能會開始完全消失,這將使政策制定者——以及市場——在下一輪CPI數據發布前,面臨截然不同的局面。
遵循鮑威爾的做法,人們曾希望關稅調整能充分降低投入成本,進而扭轉年初的部分飆升趨勢。但如果私人企業已經對「應該」的定價預期有所調整,那麼這種觀點現在可能過於樂觀。
具有前瞻性的交易者必須考慮到,下半年可能不會出現當前資產定價所假設的通貨緊縮。如果通膨路徑難以改變,貨幣政策調整的時機和範圍可能與目前已反映在利率市場的預期不一致。
我們之前已經看到,與關稅相關的價格決策可能會波及消費品以外的領域。服務業通膨——特別是醫療保健、教育和保險等領域——通常會滯後,但一旦價格上漲,就會變得更難改變。
早期調查的一個關鍵觀察是,一旦企業根據投入成本調整定價策略,即使在情況改善後,也很少有企業會改變策略。那些根據通膨降溫預期進行定位的投資者現在必須關注近期的定價行為是預示著暫時調整還是更廣泛的趨勢。
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強烈表明了後者。時機固然重要,但承認暫時性驅動因素是否已成為結構性習慣也同樣重要。在這方面,不應忽視早期線索——例如更快的價格傳導或多輪調整。
我們尚未看到中國降低關稅對消費者物價的全面影響,但價格在這些措施出台前迅速上漲,凸顯了企業在本輪週期中的反應能力。這表明,降價後價格回落的任何延遲可能不僅僅是慣性——它可能表明峰值定價已經正常化。
對於那些評估短期波動性和價格下限的人來說,認識到這一點至關重要。
立即開始交易-點擊這裡建立您的VT Markets真實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