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財政部長強調,歐盟需要團結和決心應對美國關稅。他表示,儘管談判旨在取得積極成果,但如果談判失敗,歐洲已準備好採取行動。
歐盟與美國之間的談判幾乎沒有任何進展,美國更傾向英國、日本、印度和韓國等親密盟友。儘管中國先前曾採取報復措施,但加入談判後仍受到同樣的待遇,即10% 的基準關稅,而其他國家則只能忍受強加的關稅,且選擇有限。
現有內容揭示了對跨境摩擦敏感的經濟工具的累積效應——這些工具更容易對全球貿易條件的變化做出早期反應。德國部長的言論明顯表明,談判的耐心不會無限期地持續下去。
當像林德納這樣傑出的人物開始公開談論採取行動的可能性時,你可以推斷出結構化應對措施的可能性會增加——不僅僅是談話,而是有支持的意圖。
從實際意義上講,我們將這種語氣解讀為一種預警。這不是為了採取瘋狂的政策舉措,而是為了進行重新調整做好準備。
儘管美國在正在進行的關稅決定中向一些主要盟友提供了較為寬鬆的政策,但歐盟似乎陷入了觀望狀態,同時看著其他國家獲得豁免。市場往往會在這種分歧正式出現之前就預見它們,而這正是立場開始轉變的時候。
從狹義上講,圍繞利率對應和區域指數的波動可能不會等待政策公告。與歐洲股票指數或特定行業風險敞口相關的工具的波動(尤其是涉及跨國製造業的工具)可能會比預期更快擴大。
當正式變革即將到來但尚未最終確定時,這些往往是情緒本身的體現。我們以前就見過這種情況,區域集團的反應一開始是溫和的,通常是透過溫和的訊號。
接下來是調整採購規則或行業合規要求等事項,儘管這些事項本質上是行政性的,但很快就會影響到風險溢價。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等國家的經歷,儘管先前曾採取報復措施,但似乎最終還是遭遇了基準關稅——這表明高層談判並不能保證緩和局勢。
明顯缺乏豁免待遇有著有益的相似之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歐盟領導人可能不會再容忍不公平的政策待遇太久。
準備性對沖不僅僅是一種理論練習。安靜的協調往往是政策宣言和暗中報復之前的平靜。
對我們來說,這意味著對歐洲工業品(尤其是那些依賴非歐盟需求的工業品)進行對沖,並觀察汽車、金屬或資本貨物等產業的波動性上升。
活動可能會集中於歐洲和美國基準之間的價差。如果歐盟確實宣布報復措施,我們預期相對估值將立即面臨壓力,而不是深度經濟重塑——相對短期反應往往最為顯著。
我們不能忽視歐元區最易受影響的地區選擇權活動回升的可能性。密切關注利差——這並不是因為宏觀數據正在惡化,而是因為準備好的政策反應往往會改變感知的平衡。
當行動與拖延之間的歧義減少時,重新定價的轉變就會很快發生。結構性產品可能反映出這種緊縮,即使更廣泛的股票指標一開始就保持低調。
從形式上來說,部長的言語是有節制的。但市場聽到的更多的是語氣而不是完整的句子。我們從中了解到的情況足以讓我們認為,該地區較大的經濟體可能會厭倦提供寬大處理或耐心。
當他們選擇採取行動時,通常會有一個明確的框架。這時候,前瞻性定位就變得至關重要。
立即開始交易-點擊這裡建立您的VT Markets真實帳號。